Search


李開復這篇文章最大的問題,就是用領先/落後這種二分法的中二名詞來談特定科技的普及率。
  • Share this:


李開復這篇文章最大的問題,就是用領先/落後這種二分法的中二名詞來談特定科技的普及率。

當你二十歲時,你可能會覺得你那八十歲的爺爺不會用電腦很落後。但當你五十歲的時候,你卻不會用落後來形容你八十歲的父母不會用智慧型手機。你知道對他們的年齡與情境來說,不會用智慧手機是很合理的。你在二十歲跟五十歲展現的同理心差異,就叫成熟。

以李開復的眼界與年紀,既然知道中國行動支付與O2O的普及是靠社會正處於適合的情境與大量的補貼達成的,怎麼還會用中二的落後字眼來形容台灣呢? 大市場的中國能玩的補貼資本遊戲本來就比小市場的台灣大很多,這是市場本質,跟領先或落後無關,否則的話,為何李開復投資的公司不用中國的補貼手法來玩台灣市場呢?

而消費者有沒有廣泛使用某科技,則是跟該社會對於該科技的需求有關。飛機與公路運輸發達的美國,自然就對高鐵的需求降低,但美國並不會因為沒有高鐵,就變成有問題的國家。

用領先或落後這種有明顯褒貶的中二詞談這類型的科技應用問題,從根源來說基本上就是大錯特錯了。

【台灣科技應用落後嗎?】今天轉發了一篇文章,談到台灣科技應用遠遠落後大陸。許多網友提出文章裡面有不嚴謹之處,所以決定刪除。抱歉浪費了大家的時間!

不過雖然這篇文章裡面對台灣的現狀有幾個例子已經過時,但是裡面所談的中國大陸使用科技現狀(比如說:電子支付、衣食住行服務等)確實超前台灣很多。

有些網友說到:這些衣食住行科技服務台灣都有,但是實際上只是有少數小眾app,並沒有足夠的功能、易用性,也沒有普及。這類平台型的公司,需要有大量的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,才有可能發展。

中國大陸在這些方面領先嗎?舉一些例子:在中國大陸的大城市裡:
1)最近春節的120億個微信+QQ紅包,跳躍過了整個信用卡時代,實體店很多(包括一些小城市的菜販)可以一鍵支付(而且商家消費支付幾乎均免費用),人與人之間的付費越來越少現金,都是在線免費用支付(比如說紅包、零用錢,借錢),在賬上的餘額有高於銀行不少的利息。
2)衣食住行方面:在送餐方面40分鐘可以送到周邊的幾百家餐館。在出行方面有專車、班車、順風車、大巴。其它衣食住行服務,如美甲、清潔衛生、按摩立即約上門服務,經常比去店裡還便宜,並且對於服務員和技師有Uber﹣式的打分,讓劣質的淘汰,而最可靠優質的則得到更高報酬。
3)娛樂方面:打開電視盒子,不用付費不用有線也不用MOD,就有幾千部連續劇、電影免費觀看。

中國大陸在衣食住行電子服務不但超越了台灣,而且也已經超越美國,我最近在美國有很多頂級投資人也在學習。這些差異的理由主要是:1)美國藍領薪資太高,不願意做服務到家或配送的工作,2)美國人口不夠密集,服務和配送不划算,美國有4個大於200萬人的城市,中國有54個,3)中國的VC對這方面更敢花大錢搶市場。

希望上面的補充,能讓台灣朋友更了解這方面的現狀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這裡是 M觀點的粉絲團,歡迎加入一起談時事&科技&經濟&商業
View all posts